集团新闻

赛事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创新发展路径探析

2025-07-29

随着全球体育产业迅猛发展及国内大型赛事持续繁荣,赛事服务品质已成为衡量赛事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尺。面对日益复杂多元的赛事需求与参与者不断提升的期望,传统的经验型、碎片化服务模式已显乏力。构建科学、系统、先进的赛事服务标准化体系,并探索其持续创新的发展路径,不仅关乎单场赛事的顺畅运行与品牌塑造,更是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乃至国家综合服务能力的战略支点。标准化是保障服务基线、提升效率的基石,而创新则是突破瓶颈、引领卓越的引擎,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指向赛事服务提质增效的核心目标。

价值认知:标准化基石作用

赛事服务标准化绝非简单的流程复制与统一,其核心价值在于构建清晰、稳定、可预期的服务基线。通过制定涵盖赛事筹备、运行保障、现场服务、后勤支持、信息管理、应急处置等全流程的技术规范与管理标准,能够最大限度减少服务过程中的随意性与不确定性。例如,中国田径协会制定的《路跑赛事组织标准》对赛道设置、医疗救护点位、补给站配置等进行了精确量化,显著提升了赛事安全系数与跑者满意度。

更深层次看,标准化是实现规模效应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统一的服务标准降低了不同类型、不同规模赛事的学习成本与试错风险,使赛事组织经验得以高效复制与推广。标准化也为服务质量的客观评价与持续改进提供了标尺。世界领先的体育管理机构如国际奥委会(IOC)、国际足联(FIFA)均建立了极其详尽的赛事技术手册与承办要求,为全球赛事树立了统一的质量标杆(Parent & Chappelet, 2015)。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体育标准化管理办法》也明确了体育标准在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方面的重要地位。

体系构建:框架设计与要素整合

一个完整的赛事服务标准化体系应以服务提供为核心,覆盖全生命周期、全方位要素。其顶层设计应包含至少三个关键维度:通用基础标准(如术语、分类、代码等通用规范)、服务保障标准(如人员资质、设施设备、安全环保、财务管理等保障性要求)以及服务提供标准(即面向参赛者、观众、媒体、赞助商等不同主体的具体服务流程与质量标准)。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等机构推动的体育服务标准化工作,正是沿着这种多维框架探索前进。

维多利亚老品牌vic

体系构建需兼具稳定性与灵活性。核心通用标准应保持相对稳定,确保基础的统一性;而针对特定赛事类型(如马拉松、电子竞技、冰雪赛事)、特定城市文化或突发情况(如公共卫生事件),则需要预留接口,允许制定或引入更具适应性的补充标准或实施细则。这种“核心标准+特色模块”的架构,能在保障基本质量的同时容纳多样性与创新空间。正如学者指出,标准体系应具备“结构化、模块化、集成化”的特征,以应对复杂服务系统的动态需求(刘国永, 2020)。

创新驱动:突破瓶颈引领卓越

标准化奠定基础,创新方能驱动服务突破同质化瓶颈,实现卓越体验与效能跃升。技术创新是最直观的驱动力。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服务与管理:实时人流分析优化场地与交通调度;智能穿戴设备为运动员提供个性化生理数据与恢复建议;VR/AR技术创造沉浸式观赛互动;“智慧场馆”集成系统大幅提升运营效率与安全保障水平。杭州亚运会等大型赛事已广泛应用这些技术,印证了其巨大的潜力。

服务模式创新则聚焦于重构价值主张与体验流程。从单纯的“保障赛事进行”转向“创造难忘体验”,需要引入设计思维与用户旅程理念。例如,围绕参赛者全旅程(报名、抵达、参赛、赛后)设计无缝衔接、充满关怀的服务场景;为观众打造超越观赛本身的嘉年华式综合娱乐体验;为赞助商提供深度融合、数据可视化的价值回报方案。这种创新体现在赛事IP的深度开发与生态构建上,如F1赛车周末已演变为融合竞技、娱乐、文化的盛大节日(Horne & Manzenreiter, 2006)。服务创新理论强调,价值共创是未来服务发展的核心(Vargo & Lusch, 2004)。

实施路径:协同推进与保障机制

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创新发展的落地生根,依赖强有力的顶层设计与协同推进机制。政府引导与政策支持至关重要。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牵头制定国家层面赛事服务标准化战略规划与路线图,完善标准制修订机制,鼓励先进标准的试点示范与应用推广,并利用专项资金、荣誉评定等政策工具激励创新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为标准的制定、实施与监督提供了法律保障。

赛事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创新发展路径探析

多元主体协同与能力建设是保障体系活力的关键。构建“政府主导、协会支撑、企业主体、院校参与、社会监督”的协同网络至关重要。体育行业协会需发挥专业优势,牵头研制细分领域标准;赛事运营企业需将标准内化为管理制度,培育创新文化;高校研究机构需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储备。建立覆盖标准宣贯、人才培训、效果评估、反馈优化的闭环管理机制(PDCA循环),确保持续改进。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相关管理体系标准(如ISO 20121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提供了方法论参考。

总结与展望

赛事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创新发展的双轮驱动,是提升赛事品质、增强产业韧性、塑造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标准化为赛事服务构筑了确保安全、效率与基本体验的坚实底座;而创新发展则是打破常规、提升价值、满足个性化与时代性需求的永续动力。二者并非割裂对立,而是相互依存、螺旋上升的关系——标准化为创新划定边界并提供基础平台,创新成果则通过标准化得以固化推广,进而催生更高层次的创新。

未来深化这一主题,应重点关注几个方向:一是加速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赛事服务标准制定、执行监控与智能决策中的深度应用研究;二是探索建立更具国际兼容性的中国赛事服务标准体系,助力中国标准“走出去”;三是深化绿色可持续标准在赛事全链条的应用,响应全球环保趋势;四是加强中小型及新兴赛事(如电竞、潮流运动)标准化与创新的支持机制研究。唯有将标准化理念与创新基因深度融合,中国赛事服务方能实现从“保障有序”到“引领卓越”的历史性跨越,为全球体育产业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